太阳能道路 让电动汽车边跑边充电
由此可见,真实的社会世界和政治世界绝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而是遵循其自主的运行逻辑。
聘请2.5万名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兼任检察官助理,借智借力提升监督办案能力。专项监督民间借贷、破产清算、离婚析产等领域打假官司问题,依法纠正4万余件,起诉虚假诉讼犯罪5121人。
落实强基导向,2020年制定新时代基层检察院建设25条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税务总局协作推广该监督模型,合力破解监管难题。在反腐败斗争中充分发挥检察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系列文件,依法严格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检察环节适用率已超过90%。检察机关提出双赢多赢共赢办案理念,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
情节轻微的,不起诉167人,重在教育疏导,社会效果更好。健全虚假诉讼惩防机制。考察一国人权状况,应该选择最适合每个特定国家情况并且与有关条约规定最相关的指标,考虑各国可利用资源以及一国国内不同时期的差别。
人权是国家制度效能价值的核心要素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终极价值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应有之义。《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规定与《宪法》其他各个具体基本权利条款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确立的具体权利条款具有内在关联性,其原则和精神辐射到各个具体基本权利规定之中。另一方面,强调了国家治理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统计信息,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估人权享有的质量。
公正,就是观察立场不偏不倚,评估程序公平,结论公正客观。在国家治理语境下,国家制度必然体现一系列的正义道德价值原则。
第一,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支持,是中国人权建设的底气,是中国人权保障水平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正确区分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本质,应当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历史的站位评判现状,以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第一,从人的需要满足的角度看,这一标准着眼于满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同时,也重视和关注少数人的需要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
⑩比如,出现了群体性事件,群众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可能发生众多人员违法的问题,也有些无关群众夹杂在其中做出违法的行为。⑦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法治实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把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法治实施的聚焦点和发力点。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知,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
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及其创新机制研究(22ZD199)〕 注释:①参见习近平:《以科学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2020年11月16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⑤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转变执法司法理念,更新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管理、热情服务,在执法、司法、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更好实现公平正义。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实施中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实施的强大合力。 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3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17期) 进入 陈柏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已经有的制度要严格执行,不完善的制度要抓紧完善,筑起最严密的篱笆墙。
11习近平:《关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19年5月7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60页。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法治实施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要回应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要求和期待。
我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制度建设的目的,是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要加强对涉及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和监督指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法治实施各个环节,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实施,必然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⑩习近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法治实施必须广泛调动人民的主体性。
⑥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
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很大关系。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要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着力解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较多的部门,是群众看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
④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求人民对法律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并转化为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行动。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